夯实软硬件“底座” “教育新基建”将带来哪些改变?

2021-09-01 08:00 来自:中国商业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阅读量:11355   

摘要: 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教育新基建”将带来哪些改变?(网上中国)本报记者 叶 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1日 第 08 版)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

  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

  “教育新基建”将带来哪些改变?(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叶 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1日 第 08 版)

  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专家指出,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随着教育新基建的推进落地,教育领域将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

  夯实软硬件“底座”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教育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提出教育新基建主要从推动网络新基建、平台新基建、资源新基建、校园新基建、应用新基建、安全新基建六方面着力。这为各地推进教育新基建提供了明确方向。

  “与传统基建概念不同,教育新基建不仅包括网络、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条件,强调的是夯实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意见》起草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吴砥表示,新基建将对教育产生广泛深远影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69.3%上升到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从12.8%跃升到98.7%。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和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1060万台和1703万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停课不停学”,验证了中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成果。2020年2月17日正式开通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线了4649课时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主要学科课程学习资源和丰富的专题教育资源,为1.8亿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果,仍难以满足快速提升的需求,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融合程度上和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上仍存在短板。在此背景下,全面升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十分必要。

  更新提升教学体验

  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远距教室,黑板一侧的85英寸超大落地显示屏让人印象深刻。安装这样的大屏幕,是出于同步课堂的需要。在每周一次“1+3”的远程语文课上,这块大屏幕清晰放映出3所结对学校课堂的实时画面,供师生远程交流。

  “我们的设备是根据使用需求,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逐步更新完善的。例如现在这块屏幕,能看清3所连线学校课堂上的每个学生。”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副校长田静说,今年3月,宁波市江北区通过了浙江省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试点的首批成果鉴定,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作为优质支援学校,承担了3所乡村学校的结对任务,更新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满足了同步课堂的需求,保障课堂达到声音、画面实时互通无延时。

  去年,江北区率先引进开发的智慧教研系统也在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安家”。“江北外国语艺术学校信息化设备基础好,承载智慧教研系统的数据库完全没问题。”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崔丽霞说,这套系统能对所上传的录播课进行多维度智能分析,全面反馈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近年来,许多学校布局智慧教学。高配电脑、高清摄像头、电子白板、显示屏、学生人手一个的互动遥控器、智能教学系统……在越来越多的校园里,这些智能化教学设备已是标配。

  让科研设施更智慧

  线上建立课题组、通过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进行设备预约、人脸识别进入实验室、用完后物联网自动计费……这一套流程科技含量满满,操作简单又高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的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师生已经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教学体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工艺与装备系主任、智能微纳公共创新中心副主任王新河介绍,中心主要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体系化创新能力,培养集成电路一流人才,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以往,学生们只学理论,较少操作,但在芯片制造领域,企业紧缺的是理论和实践融通的高端创新人才。中心具备微米纳米尺度材料分析、器件加工、封装及测试的全流程能力,开设了一系列实训课程,填补了大家实践能力的欠缺。”王新河说。在智慧新基建方面,中心建立了跨学科交叉融通的一系列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汇聚资源强化共性前瞻性研究能力,并向校内及校外院所及企业全面开放;利用物联网技术支撑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对实验人员进入到哪个区、正在使用哪台设备、设备工作状态如何等,都能实时掌握;建设了信息化物料管理及智能化安全监管体系,支撑开放实验室高水准的运维工作。

  推动智能实验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模拟实验过程,创新科研实验范式;探索实验室安全智能监管和科研诚信大数据监管应用;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在建设智慧科研设施方面,教育部等提出了诸多指导意见。专家表示,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创新教学、评价、研训和管理等应用,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此举将有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中国商业网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鲜花
鲜花
握手
握手
雷人
雷人
路过
路过
鸡蛋
鸡蛋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 阅读53185 回复0
ads2

Powered by 中国商业网 Licensed © 2001-

, Processed in 1.132592 second(s), 12 queries

01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