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女性对乳房功能保护与美观的需求提升,乳腺微创治疗技术成为临床探索的重点方向。乳腺结节虽作为常见病症,但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始终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传统手术方式如开放性切除或旋切术,虽能解决结节问题,但较大的切口可能会导致术...
随着女性对乳房功能保护与美观的需求提升,乳腺微创治疗技术成为临床探索的重点方向。乳腺结节虽作为常见病症,但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始终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传统手术方式如开放性切除或旋切术,虽能解决结节问题,但较大的切口可能会导致术后瘢痕、乳房外观改变,且组织修复周期较长,部分患者需经历数周的活动受限。一次性射频等离子消融手术电极刀头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与临床优势,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的痛点,成为现代乳腺外科微创治疗的首选方案。 ![]() 一次性射频等离子消融手术电极刀头的技术核心在于射频等离子消融原理,通过电极刀头发射高频交变电流,在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使组织间的电解质离子产生高速振荡,形成等离子体薄层。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获得能量后,可打断组织细胞的分子键,使目标结节组织在 40-70℃的相对低温环境下实现汽化消融。器械采用双极一体刀头设计,在影像引导技术(如超声)的配合下,让能量输出范围精准可控,医生能够根据结节大小、位置动态调节功率,确保消融边界与病灶轮廓高度吻合,同时保留正常腺体的结构完整性。这种低温消融特性具有显著的组织选择性:一方面能精准破坏病变细胞的分子结构,另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的热损伤,相较于传统高频电刀的高温灼烧(超过 100℃),显著降低了组织炭化风险与热传导损伤范围。这种 “低温等离子消融” 技术具备显著的组织选择性,既能高效破坏病变细胞结构,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乳腺导管、血管等组织,从根源上减少术后腺体功能损伤。 ![]() 刀头尖端采用锥形精细结构,直径≤1.2mm,在超声引导下可经皮穿刺至毫米级结节病灶,穿刺路径对乳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微小,无需切开皮肤即可完成治疗。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包装设计,从源头上杜绝了重复使用器械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对无菌操作要求极高的乳腺介入治疗场景。 电极刀头的设计也充分考量了医生操作习惯与患者舒适度。支持多角度穿刺操作,减少了超声引导下的体位限制。刀头与主机接口采用标准化设计,支持快速插拔,术前准备时间可缩短至 3 分钟内。其内部电缆采用屏蔽层保护,确保能量传输稳定无衰减,避免了因接触不良导致的消融效率下降。还支持在生理盐水灌注下工作,利用电解质环境优化等离子体形成,减少组织干结,术中凝血效果同步提升,针对血供丰富的乳腺组织操作,降低了术后血肿风险。也有效保护了乳腺导管结构,为有哺乳需求的患者保留了功能基础。相较于传统手术,其针眼级创口无需缝合,术后仅需创可贴覆盖;局麻下操作避免全麻风险,90% 的患者术后 2 小时即可恢复正常上肢活动,显著缩短了术后恢复周期。 在能量传输系统设计上,电极刀头的绝缘鞘管采用医用级高分子材料,可有效隔绝射频能量向周围组织的非靶向扩散,将热损伤范围控制在距电极尖端。这种结构设计配合实时温度反馈机制,使医生在消融过程中能清晰分辨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能量反应差异,避免损伤乳腺内的血管、导管等重要结构。相较于传统重复消毒器械可能出现的绝缘层老化问题,一次性使用的电极刀头始终保持稳定的能量传导性能,确保手术的操作精度一致。 ![]() 一次性射频等离子电极刀头作为微创治疗的代表性产品,充分现了 “以需求为导向” 的医疗器械创新思路。其核心技术与设计理念,不仅为乳腺结节治疗提供了高效方案,更为软组织微创介入领域树立了技术标杆。随着更多医学数据的积累,一次性射频等离子电极刀头将在乳腺疾病综合治疗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为患者带来 “疗效与生活质量兼顾” 的治疗新选择,推动乳腺外科微创化迈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中国商业网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