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大地:碳市场的目的不是交易而是促进限排减排

2021-08-12 19:57 来自:中国商业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阅读量:18414   

摘要: 如果碳价低,而且交易量比较大,说明配额偏松,一些企业明显有富余。这会使不少企业想通过交易解决排放限额,放松减排限排约束,有违碳市场的初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晨北京报道“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

如果碳价低,而且交易量比较大,说明配额偏松,一些企业明显有富余。这会使不少企业想通过交易解决排放限额,放松减排限排约束,有违碳市场的初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晨北京报道“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能源转型进程将在这五年期间加快步伐,但同时也依旧面临地方发展不均衡、节能减排进程放缓、行动计划落实程度不足、碳市场如何稳步推进等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他认为,目前在一些能源转型的关键问题上,还没能形成统一观点,但推动能源结构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进行转变,时间紧迫,需要尽快消除其中的体制性障碍或者市场竞争性障碍。

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发展能源需求量较大地区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其社会成本较大,需要重新组织队伍、构建商业模式,妥善解决相应的成本负担和利益分享问题。

碳市场目的是促进限排减排

《21世纪》: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时,在顶层设计上还有哪些重点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周大地:我觉得首先是几次中央的关键会议上,包括中央财经委会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等,不但系统性地明确了“双碳”目标概念,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确定了大方向,而且对具体的行动方案计划进行了组织落实。

接下来就需要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详细的相关工作指导意见。

具体到碳市场建设,实际上它并不是“双碳”目标以后才提出的。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我们就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对如何建立完备的碳市场体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建立碳交易市场,目的是引导重点排放企业限排减排。而发放排放配额并逐渐收紧,则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起点。碳市场的建设重点不是以市场交易为主,而是以排放配额和相应的核查监督体系建设为主。也就是说,交易不是目的,促进限排减排才是目的。

现阶段我们从占全国排放超过40%的电力体系出发,下一步还会继续向其他的八大高耗能行业进行推广,使具体的低碳减排行动落实到这些重点排放企业里面去。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会涉及各行各业。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要将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切实地落实到每个省,每个市,甚至每个县。

我个人认为,在碳达峰阶段需要抓以下几条:

第一,在达峰过程中,要防止高碳的产业的盲目扩张,要防止出现“攀高峰”现象。

第二,碳达峰过程中要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来讲,前一段时间多数地方在提高能效上还是有所放松。我们的目标是要在使用更少的能源与碳排放的情况下,达到同样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目前能源供应较为充足,有一些地方还怕企业少用能源,少用电。所以,节能减排不管在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阶段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件事要抓紧。

第三,应该推动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因为最后解决问题还是要从能源结构上转换成为非化石能源,时间很紧迫,所以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这项工作不能“一窝蜂”,但确实要快速解决相应的体制性障碍或者市场障碍。

第四,对于已经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推广的低碳产品,特别是汽车电动化和超低能耗建筑等,要加快其市场发展。

《21世纪》:到目前为止,全国碳市场在启动交易之后的表现如何?

周大地:刚开市第一天的交易状况不错,我们不指望碳市场过于热闹。有一点需要大家明白的是,不能主要靠交易解决排放问题,交易只是对于配额分配不完全均衡的一种补充。而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做法还是提高效率、技术水平,从技术改造来减少排放,这应是努力的方向。

随着低碳转型的进展,以后配额量会逐年减少,排放总量终归要降为零。

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结构性调整,更多地使用新能源。目前配额比较宽松的条件下,不应该有非常大量的交易。如果碳价低,而且交易量比较大,说明配额偏松,一些企业明显有富余。这会使不少企业想通过交易解决排放限额,放松减排限排约束,有违碳市场的初衷。碳交易机制主要还是要鼓励大家力争自主完成限排减排任务。

能源转型技术要先行

《21世纪》:为顺利达成2030年碳达峰的阶段性目标,从全局视角来讲,接下来应该做哪些政策和体系上的重点安排?

周大地:因为目前一些关键问题上观点并不完全都统一,比如说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后,是否需要煤电来做支撑?

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早晚要过渡到基本上没有煤电的状态,所以结构性上还是会有重大变化。其中有些问题需要通过新的技术创新解决,包括电力系统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也包括用户端用电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建设起来,在技术创新上首先要加快。

再就是很多行业,特别是工业领域,要一下过渡到低碳技术,现在看来还不太成熟。这还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进行更多研发、创新和示范。但也有一些行业,比如电动汽车,是较为明确的,应该加快发展。因为不管从传统的污染排放治理,还是从提高能源效率看,电动车都有优势。

当技术比较成熟,可以进行市场竞争时,就应加快推广。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为基础设施、例如充电桩建设等方面做更多细化工作。

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化,能源体系要从现在84%化石能源转变为90%以上可再生能源,时间紧迫,要加快进程。那么就要尽快加快新能源发展,主要是风电、太阳能,以及水电、核能。这些都要求电力系统加快改革和技术改造。

一次能源要从化石能源转换成零碳能源,主要通过非化石能源的一次电力。工业用能低碳化未来则主要通过电气化实现。如果电力系统依旧是煤电占据主流,那工业的电气化也实现不了减碳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碳排放。工业领域低碳技术路线正在逐渐清晰,但是具体到每个行业、部门、技术该如何落实,特别是分步实施的先后顺序,还需要分别制定更详细的工作计划。当前要在节能降耗、低碳零碳技术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多下功夫。

《21世纪》: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部分地方财政、经济对能源或钢铁等重点行业依赖性较高,该如何帮助这些地方做好转型?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或城市的力量?

周大地:限制“两高”或节能减排,并不是要把钢铁等高排放产业都关掉。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生产的现有市场要重新考虑定位。今年5月开始一般的钢材出口已经不退税了,这是应该的,甚至以后我们还可以考虑加点税。

不但高耗能产品低价出口的状况要扭转,高耗能产业的增量也会有变化。相关产业在产量上可以说已经达峰了,所以未来我们主要面临的是存量问题。

依靠这些存量来支撑发展的省市,未来确实会面临产业缩小甚至消失的风险。但我们在碳中和目标到来之前,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来进行产业转换。所以只要方向正确,不去继续扩大风险,现有的产能资本应该可以得到合理回报和及时转移。在现阶段传统惯性发展模式下面临一些困难也很正常,但产业整体上的转换是必然的。这不是低碳转型才触及的问题,也不是只有中国才会面临的问题。

市场不会一成不变,钢铁行业也不可能总是维持十几亿吨的高产量,总有人要退出去。煤炭方面也已经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出清零了,依赖煤炭生产的地方要进行产业调整、转型。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所以要积极主动来应对产业更新。地方需要不断学习,准备技术储备、重新投资、创新,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地方需要认清这一点,不能只想着维持甚至扩大现有高碳生产。

我们应该尽可能有效利用现有产能,要防止盲目投资、新增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产能。新投资要在新的产业、生产动力和发展动力上下功夫。

《21世纪》:前不久有关部门也通知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如何看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

周大地: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一定的。目前真正可能缺电的是中东部,所以中东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充分开发意义重大。而在中东部,可利用的空余土地面积并不多,所以要充分利用农村或县级的房屋房顶和可利用的空间资源,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这是件好事,对加快开发中东部的风光资源来说很有意义,也比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场资源更丰富。

不过,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不断改善的地方。大企业要积极投入,也要把农民动员起来,并且相关项目要和农业农村发展更好地结合。但总的来看,鼓励能源企业去推进中东部县级的全覆盖网点,方向完全正确。

相比建造大型电厂,分布式能源很分散,社会成本很大,需要去动员千家万户、征得使用屋顶的同意,设置可以共用的设施布点,还要面对利益合理分配、调动各方积极性、更有效持续运行等挑战。相信大型的能源企业一定可以通过相关项目,更多地扩展业务空间,完善商业模式,进一步适应大规模多元化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求。

中国商业网资讯门户;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栏目资讯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非中国商业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鲜花
鲜花
握手
握手
雷人
雷人
路过
路过
鸡蛋
鸡蛋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粉丝 阅读53185 回复0
ads2

Powered by 中国商业网 Licensed © 2001-

, Processed in 1.132592 second(s), 12 queries

01 02 03 04 05